晚上熄灯一小时不难,但是要一辈子坚持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却并不容易。

今年“地球一小时”的活动时间是3月25日。当晚20:30至21:30,浙江农林大学不少学生熄灭了寝室里的灯光、关掉了电脑音响,甚至关掉手机,他们在寝室里、教室里、活动中心,三五成群地坐在一起,针对低碳生活、实现“双碳”目标等方面的主题进行交流座谈。

“地球一小时”活动,是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于2007年发起的一项全球最大的环保活动,提倡于每年三月最后一个星期六的当地时间晚上20:30,个人、社区、企业和政府自愿自发参加,关上不必要的照明和耗电产品一个小时,来表明大家对自然保护的关切和对环保的支持。
“除了参与熄灯一小时活动,我们还积极倡议举行‘节约一滴水、光盘一辈子’等活动,倡导更多的学生能参与到活动中来。少用一度电,拧紧水龙头,吃完盘中菜,都是对环保事业的支持。我们每一个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都在消耗着地球的生命和能源,作为有知识有文化的青年,我们在享受地球给予我们一切的同时,也要多想想该怎样保护我们的地球母亲。”志愿者姜立健表示。
浙江农林大学大二学生徐丽说:“熄灯一小时容易,但是要从内心深处树立环保意识,时时处处节约能源却并不容易。2020年9月我国明确提出2030年‘碳达峰’与2060年‘碳中和’目标,这就需要每一个人的共同努力。”
浙江农林大学办学60多年来,“生态”二字始终是学校浸润根系的办学底色,更是融入浙农林大人精神血脉的恒久印记。“我们开展地球一小时活动,是推进实施‘生态育人 育生态人’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希望通过开展地球一小时活动,引导更多师生助力学校打造更加美丽的生态校园、涵养更加浓厚的生态文化、培养更加优秀的生态人才!”浙江农林大学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

参与活动的研究生郑熙雯说:“关闭室内的电灯、电脑、手机,在夜幕中的校园里走走,静下心来想想,其实当代大学生已经很少会倾听风声、雨声了。很多时候,我们为学习工作、为生存所忙碌,整天抱怨生活的压力,却忘记了倾听自然,其实我们生活的环境是这样美好。呵护美丽夜空,不仅是志愿者们的责任,更是所有地球人共同的义务,所以我觉得,每年开展一次地球一小时活动,给地球上所有的人提个醒,号召更多的人参与到环保工作中来,十分有意义。”

她认为,地球一小时活动也是一堂丰富多彩的“生态课”, 可以更好地引发大家对生态的思考,鼓励大家参加生态实践,规范生态行为,树立“绿色节约”生态新风,塑造“阳光善美”的生态人格。
https://wap.peopleapp.com/article/rmh34703757/rmh34703757 《人民日报》客户端:2023.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