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线投稿

媒体农林

  • 校内新闻热线:9291819

首页 - 媒体农林 - 正文
《中国科学报》:5个视角看西湖7棵柳树移栽争议
【发布日期: 2022-06-01】 【来源: 】 【作者:】 【编辑:陈胜伟】 【点击量:

■包志毅

不久前,“杭州西湖柳树被换成月季”冲上微博热搜。从迁移柳树、舆论发酵、官方回应、柳树补栽,直至市委书记道歉,西湖边的7棵柳树移栽争议形成了影响颇大的社会舆论。笔者试从科学、文化、情感、社会舆论和治理等视角对这一争议进行观察和分析。

从科学视角看,据调查,这些柳树是1988年8月杭州特大台风后种植的,树龄在35年左右。相关部门表示,对这7棵柳树实施迁移的原因是其生长状态和树形不佳。因为旁边高大的悬铃木遮挡了阳光,其生长空间也受限。园林绿化中经常出现不同植物相互竞争的现象,通常需要采取措施,使之健康生长。

杭州西湖文化景观在第35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而西湖特色植物和植物景观是组成杭州西湖文化景观的六大要素之一。植物是有生命的,有其生命周期,需要不断养护、管理和更新,以持续保持良好的状态。

杭州西湖之所以能有今天,是历代管理者和民众不断维护和管理的结果,北宋苏东坡带领民众疏浚西湖并用西湖淤泥筑长堤,即今天的苏堤。杭州西湖的柳树大部分是垂柳,寿命较短,大概30~40年,因为衰老或病弱等原因,进行常态化维护、更新和调整是正常现象。从整体上看,西湖的园林绿地中树木过密,需要进行适当疏理,留优去劣是正常的养护措施。但愿这次柳树事件,不要对西湖植物景观的正常维护和管理产生影响。

从文化视角看,7棵柳树引起巨大社会反响的重要原因是柳树和西湖文化的联系。

我国具有丰富多彩的植物文化。柳,是古代送别诗中描写最多、最为优美动人的植物意象。《诗经》中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全唐诗》收录柳树意象的诗就有1109首,居植物类榜首。

在西湖文化景观中,柳树是西湖的独特风物之一。《西湖志》载:“滨湖垂柳万株,间以桃杏梅李。”唐代诗人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有《钱塘湖春行》诗:“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如今的白堤,以“间株杨柳间株桃”“桃红柳绿”著称,名称即为纪念这位杭州的“老市长”。柳,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意象,西湖的垂柳是西湖最重要的文化符号之一,定格在中国人的审美记忆中。(注:白居易诗中的白沙堤今已不存,不是现在的白堤)

从情感和记忆视角看,西湖边的柳树沿岸而生,树木数量很大,称得上随处可见。西湖赏柳最著名的景点在白堤、柳浪闻莺和苏堤(苏堤春晓),这次被迁移的7棵柳树位于北山路断桥附近。不少人留言说,他们与这几株柳树拍过照片,不远处就是著名的断桥,这几株柳树承载了很多人的情感和记忆。

有一个名叫傅拥军的摄影师每次路过断桥,都会给一棵桃树拍照,连续拍了3年。2009年,他拍摄的一组照片《西湖之畔的树》获第52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二等奖(荷赛奖)。傅拥军在接受中新网采访时说:“西湖边的每棵树,我都当人一样对待,是老朋友。在很多人的镜头里,它是风景。但我认为,它是有情感的,我拍的是它的肖像。”

从自媒体和社会舆论视角看,这次事件的发生与自媒体和舆论传播密不可分。

由于信息技术和自媒体的快速发展,信息传播方式多样、速度很快,一些有影响的网络大V,粉丝数量大,社会影响也很大,如果传播的信息正好切合热点,具有共情和共振,会爆发性传播。

现在的信息传播往往趋于“博眼球”、碎片化、不全面,而且会在传播过程中失真,导致进一步放大负面影响,所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观察此事传播过程中的留言和评论可以发现,有不少人愿意了解实际情况,确实是出于关心爱护西湖和柳树,但也有不少人没有或者也不愿意了解情况,只是跟风评论和转发传播,甚至只是为了发泄一下个人情绪。凡此种种,快速掀起舆论洪流,犹如山洪暴发。

从公众参与治理视角看,很多问题的解决,除了要开展认真的科学论证,还要有良好的社会和公众参与渠道,一方面让社会和公众全面了解情况,取得广泛共识和理解,另一方面可以汲取社会各界的智慧。

正如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官方微博5月11日所表述的,“西湖是大家的,我们非常感谢广大市民游客对西湖的关心关爱,今后,我们在对西湖文化景观进行保护提升与改造之前,将充分听取社会公众意见,让更多的市民游客参与到西湖的保护管理工作中来”。

7棵柳树移栽争议已经渐渐平息,愿新栽的柳树茁壮成长。笔者希望,在类似事务的管理和决策中能尊重科学、爱护文化、珍惜情感。科学、文化和情感不是对立的,应该通过有效的治理,比如通过全面主动的信息传播和公众参与,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

(作者系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教授)


COPYRIGHT©2011浙江农林大学 WWW.ZAFU.EDU.CN 学校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武肃街666号 邮编:311300 电话:0571-63732700
 浙ICP备11046845号-1 浙公网安备330185020011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