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秀英,女,教授,管理学博士,硕士生导师,2010级本科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班主任,浙江农林大学林业经济管理省级重点学科科学硕士学位点负责人,林业经济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承担研究生的《中级微观经济学》、《制度经济学》,本科生的《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教学工作。
二十六年来,徐秀英老师秉持严格的师道,怀着求真务实的治学态度,恪守严谨笃学的师德师风,坚持以学生为本、以言传道、以行垂范,用真理、真言、真行教化学生,用真情、真心、真诚感化学生,深受学生的爱戴和欢迎。
踏实教学,育人为先
“在课堂上,曾听过徐老师说教书是她心中最快乐的事。我们也都很喜欢她的教学风格——严谨、有逻辑、易懂。一堂课下来感觉特别充实。”市场营销101班的胡同学在接受采访时这么说道。在徐老师的课堂上,她总是要求学生要自己独立思考,而自己则会采用一种简单易懂的方式,把复杂的经济学原理讲清楚。除了PPT上的图形之外,她总是会在黑板上画图,把思路讲清楚,对于重点的知识,还会在第二堂课上做回顾,这样的步骤下来,一般的知识点,学生都很容易掌握。“这是一种真正的理解,你想忘还忘不了。”回忆起徐老师的课,已经毕业的国际贸易061班学生薛雯雯至今还记忆犹新。
除了独立思考之外,徐老师一直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经济理论,对中国的经济形势进行分析。她会要求学生自己制作PPT,进行剖析、讲解,以加深对现实经济形势的理解,这样不仅使学生对经济理论知识有了深刻的理解,而且也使得其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大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了充分锻炼。作为研究生导师,徐老师针对每个研究生的特点,认真帮助他们分析各自的性格、特点、知识、能力,帮助他们做好职业规划。在对研究生论文进行指导时,她会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反复修改完善模型以及开题报告。同时,为了提高研究生的科研水平,徐老师激励研究生积极申报各类创新项目,积极撰写学术论文。
踏实是学有所成的根本,正是这种踏实教学,使得徐老师深受学生的喜爱,如果把课堂比喻成种瓜,那么在徐老师的课上不仅可以得到瓜,还可以得到种瓜的方法,可以知道怎么播种,怎么浇水,怎么收获。
潜心科研,实践为重
正所谓,根深才可叶茂,有风才可起浪,充满学术氛围的课堂,必定是建立在诸多学术研究的基础上。徐老师喜爱教学,而科研是她自1987年走上教学岗位以来一直坚持的。长期以来,她都关注研究林业经济中的热点与难点问题,跟踪学科前沿。近年来,随着我国集体林产权制度的全面推进,徐老师以研究南方集体林区的林权制度改革为重点,紧紧围绕这一领域开展了深入的调查与研究。目前已形成了林业产权制度的研究特色,主持和参与了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中国林科院项目、浙江省林业厅项目等10余项科研课题。
为了加强科研的实践性,得到更为有价值的资料。徐老师经常带研究生和本科生深入“三农”一线调研,一方面可以加强研究生和本科生教育的融合性,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三农”情怀,另一方面可以为课题研究提供更为详细的资料。经常和徐老师出去调研的农经研究生付双双说:“在本科读书期间,印象最深刻的是和徐老师一起进行社会调查,从统筹安排时间到搜集资料,处理数据,老师鼓励我们要投入进去,带着兴趣去参与,在调查过程中同学间要互相配合协作。而在调研中遇到的各行各业的人,也使得我们在了解专业知识的同时,加深对社会现状的了解,便于将理论知识同实际调研相结合。”
“潜心积虑以求精微,随事体察以验会通”。在科研的道路上,徐老师从未放松过,而这一路走来诸多的成绩,她也只是笑着说:“选择了这个研究方向,你得钻研进去,否则不就浪费资源了?”
力推课题,营造氛围
“徐老师很敬业,从本科生开始就要求学生做科研了,我当时就特想她作我的导师。”一名研究生说。徐老师在学术方面要求很严格,不仅仅对研究生,对本科生也一样重视学术。为了充分挖掘学生潜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徐老师担任了农林经济管理本科2010级学生的班主任。她经常动员班级同学申报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以及各类学术创新课题,鼓励学生撰写各类学术论文,并且进行专业指导,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术科研活动中去。“三年了,徐老师经常来我们寝室,和大家聊天、谈心,很用心的在关心着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我们都很喜欢她。”谈到徐老师的班主任经历,农林经管102班的朱轶如是说。
终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徐老师的带动以及学生的努力下,由徐老师指导的学生,在近三届的全国大学生林业经济研讨会上取得了一等奖2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3名的优异成绩。同时,徐老师担任班主任的农经10级学生在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中获得国家级一项、省级二项、校级五项,在《绿色中国》期刊发表十余篇文章。整个专业的科研氛围浓厚,也因为了解科研、喜爱科研,专业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励志考研深造。
(责编 徐寒建 学生记者 朱晨瑶 吴志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