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盛夏暑热蒸腾,浙江农林大学的实验室里却涌动着别样的热忱。灯光下试剂瓶泛着微光,离心机的低鸣与键盘的敲击声交织成韵……校园虽褪去了平日的喧嚣,却因一群逐梦科研的学子而更显厚重——他们在失败中淬炼勇气,在困境中调整心态,在协作中凝聚力量。
这里是浙农林大科研人竞相创新的阵地,无论是基础研究的突破,还是技术转化的探索,每个人都孜孜不倦,在无数次的实验与推导中寻找灵感的火花。

“敢于与困难硬碰硬”
科研之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唯有敢于啃“硬骨头”,方能行稳致远。
高材243班的许明威用“勇敢与坚持”来诠释自己的暑期科研经历。在他看来,科研更像是一场持久战,失败虽是主旋律,但只要有一丝进步,就证明努力没有白费。参与浙江省大学生化学竞赛时,由于实验经验不足,他常因操作不当而失败,比如溶质的质量误差过大等问题。但他始终保持着不怕重头再来的勇气,敢于与困难正面交锋。他坚信:“只要有敢于硬碰硬的精神,就一定会得到想要的结果。”这份信念成为他在科研道路上不断前行的动力源泉。

新农科221班的夏语同样在挑战中收获了成长,科研让她的知识体系不断拓展。为了紧跟前沿,她阅读了大量专业文献,逐渐练就了高效利用图书馆、网络数据库等资源的能力。实验设备故障、数据不理想等难题时常出现,但这些经历让她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不仅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还锻炼了强大的抗压能力。

“在起伏中放平心态”
科研路上的诸多“不如意”,教会了学子们如何与自己和解。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232班的孙伟策,在智能汽车竞赛中体会到心态的重要性。竞赛过程可谓一波三折,硬件损坏、代码不适配等问题屡见不鲜,甚至出现过“负进步”——一周调试的代码效果反而不如从前。但他学会了给自己“松绑”,放慢节奏,留出放松的时间,反而能以更饱满的状态投入到实验中。这份从容,让他在一次次调试中稳步前进。

关于如何放平心态,夏语同样深有感触。她的暑期格外忙碌,既要备战考研、完成毕业设计,还加入了竹笋林质量提升创新团队。高温导致幼苗死亡的突发状况曾让实验一度停滞,但她没有陷入焦虑,而是为自己设下“情绪缓冲期”,通过运动、社交、培养兴趣爱好等方式转移注意力,避免陷入负面情绪的循环。
此外,她也会积极向导师和同学倾诉。倾述完情绪后,她总能带着理性重新投入工作。“很多时候会发现别人也经历过类似的困境,这让我在心理上得到了极大的慰藉。”她说,失败本就是科研的常态,尤其在探索未知时,试错是必经之路,放平心态有时候更有利于寻找突破。

“从单打独斗到合力攻坚”
科研从来不是孤军奋战,团队协作才是破局的关键。
中药学242班的崔贤文在团队中收获良多。在她看来,“科研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积累过程,团队经验共享能够让大家少走弯路,显著提高科研效率。”在协作中,她不仅学到了专业技能,还将这些能力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了耐心与毅力。
崔贤文坦言:“认真投入后才发现,科研没有想象中那么有趣,它需要大量的重复工作。”为此,她选择多向师兄师姐请教,多与老师交流。彼此之间的关怀让疲惫和沮丧一扫而空,也让这段暑期时光变得更加温暖。

许明威也在科研过程中对团队合作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他认为:“科研不只是简单的实验操作,还有许多需要注意的细节。特别是在团队实验中,需要大家紧密合作、合理分工,才能确保实验稳步推进。”习惯单打独斗的他,第一次与队友配合并最终完成实验时,真切体会到了团队的力量,这种成就感不言而喻。

暑期的校园,少了几分平日的热闹,却多了一份沉淀的力量。浙农林大的学子们争分夺秒,为实现目标与时间无声赛跑。每一处角落都藏着不为人知的坚持与成长,让这个夏天在静谧中悄悄孕育着新生的希望。
熬得住万丈孤独,就迎得来一路生花。他们用坚持对抗迷茫,用好奇照亮未知,纵使登高路漫漫,仍愿逆水行舟,踏浪而行。这份少年热忱,比任何成果都更加珍贵。
在未来的日子里,愿学子们科研灵感源源不断,分析效率节节攀升,在这个光与热并存的暑假,在不断创新中收获属于自己的成功。
(学生通讯社 刘雨晴 新闻中心 祝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