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线投稿

农林要闻

  • 校内新闻热线:9291819

首页 - 农林要闻 - 正文
【农林故事·省优秀毕业生】王晓霞:分子链间筑梦,成长路上逐光
【发布日期: 2025-08-04】 【来源:新闻中心 】 【作者:】 【编辑:郝璞玉】 【点击量:

王晓霞,女,中共党员,高分子材料与工程211班学生,2025届省级优秀毕业生。2021-2024学年平均学分绩点位列专业第一,连续三年获得省政府奖学金、校优秀学生一等奖学金。

她曾获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黑科技竞赛一等奖、第十四届浙江省高校材料微结构探索大赛优胜奖、浙江农林大学第八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等奖项。同时,她还担任学生党支部组织委员、大学生社团管理委员会部长,多次被评为“五好学生、优秀学生工作者等。

于微观见世界

“高分子是打开未来材料的钥匙”,王晓霞怀揣对材料科学的好奇走进浙农林大。接触专业课后,她逐渐发现“高分子世界的神奇”——那些肉眼看不见的分子链,竟能编织出改变生活的科技力量。连续三年保持专业第一,离不开她脚踏实地的学习态度和“以好奇心驱动学习,以正向反馈保持动力”的学习方法。

学习和工作,王晓霞有自己的一套方法。面对学习中的枯燥与挫折,她认为“失败是科研常态,状态波动时允许阶段性调整”。作为党支部组织委员和社团管理者,她将学生工作的经验与科研思维融会贯通,将在活动策划中培养的项目管理能力应用于科研进度管理,又用系统化思维优化部门工作。例如,她将复杂活动拆解为可执行模块,活动后开展结构化复盘,反馈问题时采用“肯定细节+客观指出不足+具体改进建议”的“三段式沟通法”,这让她的工作变得更为高效。

常怀感恩之心,不忘来时之路。王晓霞在获得省优秀毕业生时,深深感谢这一路走来帮助和托举自己的无数双手。也正是她的这份赤诚,让她的青春底色温暖而明亮。

于赛场见真章

从校赛金奖到省赛优胜奖,再到“挑战杯”全国大学生“黑科技”竞赛一等奖,王晓霞的竞赛轨迹见证着她的付出。她认为,在竞赛中提升的综合素养远比奖项重要得多。备赛过程中,她学会了快速吸收信息、组合资源、讲好故事;破除“专业茧房”,培养跨界思维;由追求外部认可转向建立内在价值坐标。

比赛更是高效掌握新技能的契机。一段“被迫成为PS高手”的经历令王晓霞记忆犹新。在备赛关键时刻,通宵自学设计软件完成技术海报,看着效果不错的成品可谓累并快乐着。对此,她真心建议学弟学妹“没事时要多备几把‘工具刀’”“技多不压身”,这样在面对意料之外的难题时才能更冷静和从容。

在王晓霞看来,竞赛就像一块磨刀石。她将自己打磨成利刃,在人生道路上过关斩将,“别只为奖项去竞赛,去体验那种只为一个目标燃烧的纯粹。当你为解决问题而战,奖项自会追随你。”

于暗处见光芒

王晓霞认为,思想成长没有捷径,要坐得住理论学习的“冷板凳”,要始终保持对党的忠诚和热情。她将党员身份视为一种“存在方式”,对改变现实保持耐心、对理想主义保持笃信,努力成长为更优秀的自己。

“要站在光不易照到的地方”,在王晓霞看来,人群扎堆的赛道未必体现真价值。她认为,当代青年更要主动走向被忽视的角落,那里才有改变世界的缝隙。在做亚运会志愿者期间,她结识了来自五湖四海的伙伴,不同专业、不同经历的人因亚运而汇聚在一起。这段志愿者经历,更像是一座桥梁,一头连着青春奉献,一头连着成长蜕变,促使王晓霞不断前行。

她提倡将想法转化为具体行动,每天反思自身不足,同时聆听世界的声音,“要保护你的‘痛感神经’”,不要盲目追随热门领域,而要关注被忽视的问题,“这才是创造社会价值的关键”。

大学四年是王晓霞独特而宝贵的人生经历。她最大的改变在于目标,从拿高分、刷履历转向解难题、创价值,对困难的解读也从个人损失最小化转向群体利益最大化,敢于挑战不可能。

“未来的路,愿我们不仅带着知识,更带着温度;不仅有能力登高,更有意愿弯腰。”王晓霞祝愿自己也祝愿更多在校生,在向上拔节生长的同时,向下不断扎根,追求卓越,在未来的路上步步生花。


(学生通讯社 蒋可恋 毛育佩 袁雅婷)


COPYRIGHT©2011浙江农林大学 WWW.ZAFU.EDU.CN 学校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武肃街666号 邮编:311300 电话:0571-63732700
 浙ICP备11046845号-1 浙公网安备330185020011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