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环境与资源学院、碳中和学院党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校党委决策部署,锚定国家“双碳”目标和生态文明建设重大战略,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事业高质量发展,构建“党建+学科”、“党建+科研”双融双促工作体系,奋力书写服务绿色发展新篇章。
连日来,环资院、碳中和学院连续召开六场“牢记嘱托 强农有我”学习大讨论。学院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学科负责人、教师代表聚焦“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深化“大思政”育人格局、提升科技创新策源能力、完善学院治理体系等关键议题,集思广益,共绘发展蓝图。

强化政治引领,筑牢绿色发展“红色堡垒”
环资院、碳中和学院党委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实施“党建强基”工程,推动党建与中心工作深度融合。“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示范引领作用显著,顺利通过全省高校党建工作“标杆院系”验收。学院着力建强“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锻造过硬战斗堡垒。依托全国高校“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师生党员骨干积极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深度参与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等重大任务,将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


在党建引领下,学院学科建设捷报频传: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评估超额达标,与省生态环境集团共建博士后工作站,环境科学与工程硕士点成功获批,资源利用农业博士点申报稳步推进。教师党员中涌现出省“最受师生喜爱的书记”、“高校优秀党务工作者”、省高校“三育人”先进个人、校优秀辅导员、优秀班主任等先进典型;学生党员荣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国赛金奖、全国首届职规赛银奖、“挑战杯”国赛银奖等佳绩。
深化立德树人,培育生态文明“先锋力量”
环资院、碳中和学院深化“三全育人”改革,以一流专业和课程建设为核心,以强化实践教学为抓手,紧密链接教师科研、学科竞赛和创新项目,深化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机制,培养高素质环境资源人才,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精心打造“低碳科技文化节”品牌活动,持续推进绿色寝室创建行动,学生生态实践团队屡获国家级荣誉,绿色育人成效显著。


近三年,学院本科生主持省级及以上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46项,其中国家级30项;参加学科竞赛获省部级以上奖项855人次,其他省级及以上荣誉81项。研究生培养质量同步提升,研究生获国家级学科竞赛奖项10项、省级27项,发表高水平论文237篇等。近三年,本科生就业率稳定在98%,升学率近50%;研究生就业率达97%。毕业生对母校满意度达98%,用人单位满意度连续四年保持100%。
聚力科技创新,锻造低碳发展“硬核引擎”
环资院、碳中和学院党委实施“党建+科研”先锋工程,聚焦“双碳”前沿领域,强化有组织科研,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依托森林食物资源挖掘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竹林碳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浙江省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与固碳减排重点实验室、浙江省土壤污染生物修复重点实验室等一批高能级平台,汇聚创新资源。


近五年,学院主持各类科研项目850余项,其中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119项,到位经费超2.9亿元。科研产出丰硕: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科学技术奖、梁希科普奖等多项。发表SCI、中文一级期刊高水平论文640余篇,出版专著18部,授权国内外发明专利47项,为绿色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撑。
拓展社会服务,谱写生态共富“绿色篇章”
环资院、碳中和学院积极拓展社会合作渠道,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生态价值实现,赋能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
科技惠农精准发力。学院聚焦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构建源头减量-过程拦截-末端治理技术体系,编制《氮磷生态拦截沟渠技术规范》等文件,入选浙江省水污染防治技术目录。全省推广生态拦截沟渠453公里,覆盖农田28万亩,为“五水共治”等项目提供示范。农村污水治理领域创新应用物联网与发酵强化技术,服务全国1000多个行政村310万户,制定首个行业标准《农村生活污水净化装置》,推广覆盖10余省,产值超5亿元。

生态价值转化突破。学院对接“双碳”战略,开发林业碳汇方法学,《竹林项目碳汇计量监测方法学》获国家林业局采纳,主导我国75%林业自愿减排方法学。实施G20峰会碳中和林监测及非洲竹林碳汇项目,首创村级碳汇测算方案,获新华社等权威媒体多次报道。推出天目水果笋碳足迹标签,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市场化。
标准引领产业升级。学院主导编制多项省级技术规范和国家行业标准,推动农业面源治理、农村污水技术标准化。生态拦截沟渠、污水净化装置等标准在全国广泛应用,形成可复制的“浙江模式”,教师团队获聘省级技术顾问,助力美丽中国建设。
涵养清风正气,建设勤廉并重“致真学院”
学院党委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定期研判风险,加强教育引导。强化重点领域监督,排查廉政风险点,建立学院、学科(办)两级负面清单和小微权力清单,扎紧制度笼子。优化高频业务流程35项,提升管理服务效能。畅通师生沟通渠道,“致真师生汇”系列座谈常态化开展,用心用情解决师生急难愁盼问题。将清廉学院建设深度融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各环节,厚植“致真书院”清廉文化品牌,营造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政治生态。

新征程上,环资院、碳中和学院将始终牢记“强农兴农”时代使命,以更高站位推进“一流学科”建设攻坚,以更实举措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更强担当提升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能级,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学院综合实力,为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双碳”战略目标贡献智慧力量!
(环境与资源学院、碳中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