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线投稿

农林要闻

  • 校内新闻热线:9291819

首页 - 农林要闻 - 正文
【农林故事·校友篇】陈顶峰:一心为群众 甘当孺子牛
【发布日期: 2021-04-06】 【来源: 】 【作者:】 【编辑:郭碧玮】 【点击量:

“这份荣誉属于所有奋战在脱贫攻坚战场的干部群众,我将继续发扬脱贫攻坚的伟大精神,时刻牢记浙江农林大学的校训,为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再立新功!”2月25日,我校经济林专业87级校友,象山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县扶贫办主任陈顶峰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并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受到表彰。这份沉甸甸的荣誉,是对他31年来不忘初心、服务“三农”的执着与坚持的最好诠释。

产业扶贫,结对脱贫攻坚

陈顶峰从事农业农村工作31年,其中有16年从事脱贫攻坚工作。他主要分管两块工作,一是帮助象山县低收入农户实现全面小康,二是按照中央的要求,负责结对吉林省延边州龙井市和敦化市的脱贫攻坚工作。

“结对帮扶的吉林省延边州龙井市,距离我们2500多公里,交通不便,单趟过去就需要整整一天时间。”2017年4月23日,陈顶峰第一次来到延边龙井,当地老百姓艰苦的生活条件、落后的农村风貌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也埋下了难题:在这样的条件下,没有产业的老百姓怎么能致富呢?

陈顶峰秉持严谨细致的态度展开全面调研,根据当地人口稀少、资源广泛,且大部分贫困户缺乏劳动能力的现状,结合象山的情况,采用优势互补的方式,积极寻找产业帮扶的突破口,开始在白鹅扶贫上动脑筋、做文章。象山县是白鹅的传统产区,但养殖区域范围狭窄的问题突出,而龙井却有着白鹅生长的优势条件。于是,陈顶峰开始在龙井寻找一些贫困农户和合作社,推广“象山大白鹅”养殖。

“刚到那里的时候,条件很艰苦,对当地的情况也不熟悉,受到了技术、资金、土地等要素的制约,很多工作开展起来都十分困难”。陈顶峰挨家挨户拜访,费尽千方百计,终于找到两三个样本户,并为他们免费提供苗鹅,还全程技术指导,全程承包销售。通过三个月的努力,户均收入达到了3000元。当地老百姓看到真正的效益后,开始广泛接受白鹅养殖。

截至2020年底,陈顶峰带领县对口帮扶办在龙井市老头沟镇,建成投产16栋鹅舍、存栏3万羽成鹅、年产60万羽鹅苗的白鹅养殖基地,成功打造“基地+合作社+农户+联盟+保险”五位一体的大白鹅产业链扶贫新模式。该项目每年可上缴效益金60万元,惠及老头沟镇全镇建档立卡贫困户1700多人。作为饲料供应商的合作社年营收增加700多万元,分红可带动全镇1000多人实现增收。该相关经验做法更是得到多方肯定,登上央视“新闻直播间”等众多栏目,被国扶办扶贫案例选登刊发。

此外,陈顶峰还牵头制订出台《促进低收入农户高水平全面小康的实施意见》等17个政策意见,构建全方位、多角度的扶贫大格局。在他的带领下,象山县对口帮扶办创新了产业链扶贫新模式,不断尝试丰富对口地区特色品种,“甬甜5号”、“泗洲头马铃薯”、“象山大白鹅”等物种落地生根;每年持续投入超500万元援助资金帮助敦化市煎饼企业做大做强,促使长有牌煎饼成为国航和东航航空食品“飞上天空”,小万庄煎饼成为“百草味”品牌,敦化煎饼产业进一步打响品牌知名度;依托龙井市朝鲜族民俗文化打造“龙井市明东村民宿项目”,带动周边700多贫困户增收致富。

精准扶贫,带领百姓致富

象山县脱贫攻坚工作紧跟浙江省,一直走在全国前列,贫困标准已经大大高于全国标准。“象山脱贫攻坚工作更多的是要针对低收入农户,帮助他们增收致富。”陈顶峰立足象山实际进行精准扶贫,全力打通脱贫攻坚的“最后一公里”。

陈顶峰带领象山县农业农村局对年家庭人均收入9000元以下农户开展了拉网式大摸排,建立起以经济来源、劳动能力、就业意愿等为重点的低收入农户信息库,为他们量身定做相应岗位,帮助增收致富。对于有一定劳动能力的农户,鼓励企业、农业规模经营主体设置扶贫就业岗位,吸纳低收入农户就业,帮助有就业能力的低收入农户通过就业实现增收,同时大力开发村级公益岗位,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对于有自我经营能力的农户,依托特色产业和资源优势,鼓励引导低收入农户自主创业,通过发展白鹅养殖、精品柑橘种植、蔬菜种植、浅海滩涂养殖业等特色种养业,或开设家庭农场、农家乐、来料加工点、特色小吃店等经营类产业,实现增收致富。

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陈顶峰大力创新扶贫模式。开发“旅游+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等新模式,积极打造“白鹅+”扶贫产业链,建立象山县内白鹅产业扶贫基地24个,省内外扶贫基地5个,带动2000多户低收入农户增收致富。

陈顶峰带领象山县扶贫办通过众筹发展旅游项目、资助农户子女上学、实施医疗保障工程等措施,靶向发力实现精准帮扶;推进金融扶贫。通过对产业带动、就业带动、创业带动的经营主体和村集体进行贷款贴息等方式,带动低收入农户增收致富,联合金融机构累计发放扶贫小额贷款74笔3065万元,带动328户低收入农户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

在脱贫攻坚实践中,为全面改善当地基础设施,实施101个欠发达村的村庄整治提升工程,23个村直接迈入全面小康示范村行列,7个村获得了省市级荣誉。实施“内聚外迁”山区海岛移民工程,帮助777户2778人偏远山区海岛困难群众下山离岛。

陈顶峰还走遍了象山县所有行政村,做好低收入农户住房、饮水、教育、医疗兜底保障,帮助解决困难群众各类需求70余个,在全县推行“一户一策一干部”帮扶机制,身体力行带头结对,实现低收入农户结对全覆盖,5年来全县低收入农户均收入增幅在12%以上。实施贫困家庭“微心愿工程”,截至2020年底,来料加工年人均增收1.2万元,技能培训促就业年人均增收1.7万元,涌现了爱心改造家、白鹅扶贫团队等9个帮扶品牌和团队。

不忘初心,感恩母校继续前行

“能取得今天的成绩,和我在浙江农林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经历是密不可分的。”陈顶峰1987年进入浙江农林大学学习经济林专业。在学校里,班主任戴文圣老师和其他专业老师严格认真的教育、同学之间真挚的友谊、丰富的校园生活,都成就了陈顶峰四年美好的农林大学时光。

在课堂上,老师带领他们深入山区,爬山上树,采集植物标本,深入学习专业知识,实地考察的教学模式让陈顶峰领悟到了不怕苦不怕累,肯干实干能干的真谛;在毕业实习时,陈顶峰全班被派到衢州一个新建的农场里。挖坑、种植、育苗,他们全程亲力亲为,运用经济林专业知识栽种了杨梅、枇杷等经济作物,一个班就建立起了一所林场。也正是基于扎实的经济林专业所学的知识,陈顶峰才能想到依托当地的资源优势,尝试着将柑橘、枇杷等引进到吉林延边进行试验、推广,助力东西部扶贫工作,为脱贫攻坚做出了贡献。

“农林大的三干品质,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都对我的工作和生活产生了积极影响。”陈顶峰这样说道,“特别是一些优秀校友,他们在各自岗位上,特别是在三农领域和脱贫攻坚领域所取得的一些成绩,也激励着我在三农领域工作中做得更好。”

在脱贫攻坚的过程中,每当遇到技术、资源上的难题,陈顶峰就会想到身后这群默默支持他工作、互帮互助的校友们。在校友群、班级群里,陈顶峰和一群同样扎根基层,服务三农的老师、同学沟通交流,相互学习取经。“学校每年都会组织科技特派员下乡做基层服务,帮助解决很多实际问题,提供技术指导,保障脱贫工作顺利开展。”陈顶峰谈及母校,满眼是自豪。

“作为农林大的学生,要胸怀大志,用扎实的专业知识服务三农;要俯下身,深入基层了解农村实际;要深入思考,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要从小事做起,从眼前事做起,真抓实干,用钉钉子精神做好各项工作。”谈及对学弟学妹的建议,陈顶峰如是说。

关于下一步的打算,陈顶峰坚定地说:“我将全面贯彻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的精神,巩固和拓展脱贫成果,在精准扶贫和产业扶贫方面,充分发挥专业优势,让更多的百姓过上好日子,为乡村振兴做出更大的贡献!”

(新闻中心 郭碧玮 学生通讯社 屈依娜 吴伊雯 陈澜澜 朱慧玲)

COPYRIGHT©2011浙江农林大学 WWW.ZAFU.EDU.CN 学校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武肃街666号 邮编:311300 电话:0571-63732700
 浙ICP备11046845号-1 浙公网安备330185020011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