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线投稿

媒体农林

  • 校内新闻热线:9291819

首页 - 媒体农林 - 正文
《中国教育报》:以智为媒助力乡村挖掘生态富矿
【发布日期: 2019-05-13】 【来源: 】 【作者:】 【编辑:陈胜伟】 【点击量: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数千年来,东晋诗人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述的世外桃源一直是乡村生活的典范。不久前,诗人心目中的桃花源正在浙江省德清县三林村逐渐变为现实。

今年4月底,浙江农林大学与当地正式签署了乡村振兴校地合作协议。高校在乡村振兴中能够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如何以智力资源为媒介将生态资源转变为发展资源?过去三年里,该校马军山教授带领30余名研究生扎根乡村,充分发挥高校智力资源优势,通过产学研方式,逐步将普通的山区小村庄打造成当地乡村振兴的示范点。

穷乡村里藏着生态富矿

当前春夏之交,正是三林村旅游旺季。鱼虾在水底潜游,白鹭在空中飞翔,新修的白鹭漾临水栈道、农家庭院里绿油油的蔬菜、清新典雅的乡村民居、完整科学的垃圾分类系统……传统生态与现代生活两种文明交相辉映。

可谁能想到,就在三年前,三林村和浙北的其他村子并没有大的区别。因缺少规划引领,村子知名度不高,休闲农业发展慢,村民守着自然资源难致富。

“树木随意种植杂乱无章,乡村环境一团糟,村民们养殖的各种畜禽在村子里乱跑,留下的粪便和着泥泞……”回想起当年的三林村,村支书沈炳奎指着眼前的一片景观说,“这里三年前还是一片破烂的厂房,周边都是荒地杂草。”

眼看着周围城市发展越来越好,农村怎么富,农业如何强,越发成为当地村民心中的一道坎。在很多人看来,当地的烂摊子不可能有发展前途。就在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随着浙江农林大学师生的到来,当地也迎来了发展转机。

三年前,第一次走进三林村的时候,在场的师生们眼前一亮。这个地处杭嘉湖三市交界处的小村庄,集自然与人文景观于一身。不少师生惊叹:“这样的生态资源不就是当地最大的富矿?”

2016年,浙江农林大学承接了 “三林村精致小村”规划建设工作。在该校园林学院马军山团队的指导下,三林村以精致小村建设为依托,积极探索产村融合发展新路子,形成了以“万鸟园”生态公园为核心的庙前漾湿地休闲农业片,以大禹生态农庄为核心的白龙潭桑果观光农业片,以尚书故里和美丽牧场等为核心的白莲塘渔牧生态农业片。

坚守三年打造新农村样板

“我们整个项目突出生态特色,涵盖了万鸟园、尚书广场、游客中心、水上游线等12个大工程29个项目内容,其中特色民宿、创意咖啡厅、露营基地等场所已经投入运营。”马军山介绍说,如今这里有4000个普通村民,也有大学教授、台湾创客;200亩大小的万鸟园,每天都会迎来万只白鹭归巢,城里人开车排队前来观看;一排排美观的农民小别墅赏心悦目。

在生态规划的引领下,全村合力打造养生福地“万鸟园”,在保留村庄原有“孝贤文化”的基础上,新增“白鹭水乡,国际慢村”的旅游发展主题,抓活“水乡、蚕桑、休闲农业”特色,把产业连起来,把景点串起来,发展成集采摘、垂钓、研学、游赏为一体的休闲观光农业,打响了“游水乡村落、观万鸟浩瀚、摘四季水果、看花卉世界、赏丝绸文化”的品牌,显著提高了村民的收入,增加了村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村民王佳玉说,“我最大的感触就是马军山老师打造的万鸟园,将废弃的厂房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家园,可以饭后百步走,带孩子娱乐,可以说吃、喝、玩、乐都有!”万鸟园工作人员龙霞就是本村的村民,她说:“没想到我会有机会在村里上班,骑车几分钟,再也不用开几个小时的车到杭州上班了。”

如今,三林村环境越来越好,不仅是全国文明村、浙江省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百姓心中的平安村,还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浙江省生态文化基地、浙江省慢生活休闲旅游示范村。

“生态环境好了,我们生态农庄也越来越火。”大禹生态农庄老板范旭明这几年依靠优美的环境,开拓亲子游和自由采摘,推出了水乡婚俗体验等项目,休闲观光农业搞得越来越红火。

“美美与共”收获多方共赢

“以前我们有资源,有决心,就是没有专业的人来规划、执行。”每每向来参观的其他村干部介绍经验时,沈炳奎都显得特别自豪,“浙江农林大学马军山教授,带着学生来到我们这里帮我们做规划,助力我们打造美丽乡村田园综合体样板。现在,村民在家门口可以就业,还能售卖土特农产品,村民的口袋眼见着鼓起来了。去年村里人均年收入超过35000元,至2020年将实现人均年收入45000元。”

村庄变美,村民变富,美的不仅是地方。马军山教授和学生们的心里也乐开了花。浙江农林大学研究生杨莉说:“从跟随导师开始前期规划设计,到项目的推进,逐渐深入参与到整个白鹭水乡的建设运营当中。不仅培养了我的独立思考、独立工作和独立解决问题潜力,也让我更深刻地了解了乡村面貌,教会了我如何去设计受百姓欢迎的农村规划。”

“乡村是充满生命力的,这是一种内在的、潜伏在平静表面下的活力,体现在很多小细节当中。”研究生沈颖凯感慨道,“如果我们能够挖掘出这种力量,引导好这种平静表面下生活的张力,乡村的建设一定会大不一样,美丽乡村一定会更有吸引力。”

如今,还不到60岁的马军山已经满头白发,因为长期在乡村工作,他显得十分消瘦但依然精神矍铄。但看着欣欣向荣的“白鹭世界”“国际农庄”“大禹生态农庄”……马军山对三林村的未来充满期待。

“作为农林大学的规划设计工作者,我们的责任就是要用我们的规划和驻村指导,助力‘两山’理念成为实践,建设更多村庄美、产业兴、农民富的新农村,引导村民看好、用好绿水青山,让农村的环境资源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金山银山。”

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9-05/13/content_518148.htm?div=-1《中国教育报》:2019.5.13

COPYRIGHT©2011浙江农林大学 WWW.ZAFU.EDU.CN 学校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武肃街666号 邮编:311300 电话:0571-63732700
 浙ICP备11046845号-1 浙公网安备330185020011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