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线投稿

媒体农林

  • 校内新闻热线:9291819

首页 - 媒体农林 - 正文
《中国科学报》:王汉伟:从科研小白到“研霸”
【发布日期: 2019-01-10】 【来源: 】 【作者:】 【编辑:陈胜伟】 【点击量:

■本报通讯员 陈胜伟 俞洁 记者 袁一雪

近日,浙江农林大学木材科学与技术专业2016级硕士研究生王汉伟凭借优异成绩和大量的科研成果摘得“全国林科十佳毕业生”称号。在这一荣誉之前,王汉伟已经多次荣获国家奖学金、学校一等奖奖学金和优秀研究生等荣誉称号,并先后发表学术论文25篇。

虽然现在荣誉加身,但在大三之前,王汉伟从未想过自己会与科学研究结下不解之缘。

与科学之缘

作为一名从小就喜欢自然科学,尤其对材料感兴趣的人,王汉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浙江农林大学的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但是,大学丰富多彩的生活曾经让他找不到方向:进入学校的青年志愿者部门,从事志愿者活动,也曾做过销售陶瓷业务员的兼职……不停地尝试让他觉得谋生不易,还需要加强知识储备。于是,他将目光再次投向自己的专业。

大三下半学期,王汉伟选择了浙江农林大学青年长江学者孙庆丰作为导师,并在其领导的研究组的科研工作中逐渐找到了对科研的感觉。

本科毕业后,王汉伟选择继续深造,并顺利考上了本校木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研究生,继续在本科时的研究方向——木材表面仿生构筑磁性涂层。“我希望通过这个项目,可以研发出适合人居生活所必需的新型磁化木质基功能材料,赋予木材趋磁性功能与电磁屏蔽功能,使其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王汉伟说。

有了目标为内在动力,王汉伟从事科学研究时格外用心,起早贪黑,即便在暑假也从未休息过一天。仅为调控好实验所需的温度和比例,他就尝试了不下百次,最终合成了具有优良驱磁性和微波吸收性能的复合材料。超出预想的是,这种材料同时也具有超疏水、酸碱稳定、抗磨损等高实用性的附属特性。

基于这个研究成果,王汉伟着手进行论文写作。在写作期间,他不断提升自己的软件应用水平,增强了对国际前沿研究成果的了解,为以后的科研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漫长科研路也有好风景

结题后,导师为他明确了进一步的科研方向,尝试用新材料解决能源和环境问题。经过一番思考,王汉伟与师兄王超合作,从生物质角度出发,利用其天然结构和含碳的特性,将其转化为高性能的储能材料,应用于超级电容器和锂离子电池。

由于研究课题和方向比较新颖,学校里缺少相关研究方法和实验技能的培训,王汉伟还特地去青岛大学、济南大学等高校交流学习。在交流过程中,一种“擀皮法”解决了他需要的电极薄片的制作难题。

虽然有了方法,但薄片的制作过程却并不容易。因为每个电极薄片厚度只有一点几毫米,每片的制作时间都需要两三个小时。而且,制作薄片的温度需要控制在60℃左右,所以实验中的酒精会因为高温蒸发经常扑到脸上。

不仅如此,每次还需要制作6片左右的电极薄片才能进行检测。“所以在制作薄片的那段时间我们经常通宵达旦。”王汉伟说。功夫不负有心人,电极薄片的成功制作,使得实验进度向前跨了一大步。

除了技术困难,在查看文献资料上,王汉伟也遇到了难题。因为是生物化学方向出身,但电极储存却属于物理学范畴,所以他不得不着手学习新知识。

不忘初心

回顾科学研究之路,王汉伟感慨颇深,最想感谢的就是为他确定研究课题、指导研究方向转型的导师孙庆丰。“他的前瞻性思维令我佩服,总能指出我们在哪些方面存在问题。而且,当我们陷入困境快要放弃的时候,他也会用心开导我们,敦促我们不断向前,在他的带领下,我才一步步成长起来。” 王汉伟感激地说。

导师的以身作则,让研究组的成员们也相处默契,实验的经验和知识就在毫无保留的倾囊相授中不断传承。谈及未来,王汉伟充满信心:“我所有的成就感都来源于科研,科研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漫长有时枯燥,但要耐心地坚持下去,当你拨开重重迷雾的时候,所有的付出都值了,未来我会继续把科研做好,不忘初心。”

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9/1/342561.shtm?tdsourcetag=s_pcqq_aiomsg 《中国科学报》:2018.1.10

COPYRIGHT©2011浙江农林大学 WWW.ZAFU.EDU.CN 学校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武肃街666号 邮编:311300 电话:0571-63732700
 浙ICP备11046845号-1 浙公网安备330185020011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