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线投稿

媒体农林

  • 校内新闻热线:9291819

首页 - 媒体农林 - 正文
人民网:浙江农林大学周国模教授领衔的科研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发布日期: 2018-01-09】 【来源: 】 【作者:】 【编辑:陈胜伟】 【点击量:

 

周国模教授应邀出席201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并作报告


 

1月8日,2017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由浙江农林大学周国模教授领衔团队完成的科研项目《竹林生态系统碳汇监测与增汇减排关键技术及应用》获得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该项目研发了竹林增碳减排稳碳协同的四大关键技术、显著提升竹林净碳汇能力,开发出5项竹林碳汇项目方法学,推动国际国内竹林碳汇产业发展,在联合国气候大会上与合作单位共同提交竹子应对气候变化技术报告6份,项目技术已在浙、皖、闽、赣等竹子重点分布区大面积推广,为社会经济发展创造出巨大的减排空间,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

森林碳汇是国际气候变化谈判的重要议题,也是我国政府履行温室气体减排的重要内容。作为国内最早、最系统地从事竹林碳汇研究的专家之一,周国模从2002年就开始关注林业应对气候变化这一全球性问题。他带领团队经过多年研究发现,竹林具有固碳量大、生长周期短等诸多优势,竹林在应对气候变化中蕴藏着巨大的潜力,是最符合进入减排市场的森林碳汇类型。然而竹林特殊的爆发式、可再生生长与隔年采伐特性、频繁的经营干扰、碎片化的空间分布、持续的面积异动等使其碳源汇动态不清、时空格局不明,碳汇精准监测与增汇减排技术长期缺乏,严重制约了其固碳功能的科学评价和提升;同时,竹林碳汇项目在国内外都缺失方法学标准,致使碳汇难以进入碳减排市场,成为竹林碳汇科技与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

周国模教授领衔的科研团队,围绕竹林碳汇领域中四大关键科学与技术难题,经过15年时间的联合攻关,探明了竹林碳源汇特征、碳储量与空间分配格局,明确竹林是一个巨大的碳汇,系统澄清了竹林是碳源还是碳汇的国际争议。研发了通量观测、无线传感联动校验的竹林碳通量监测技术,精确揭示典型竹林碳源汇动态,发现毛竹林的碳通量水平显著高于亚热带其它典型森林,基于碳空间格局与碳转移分析方法,探明了中国竹林生态系统现存碳储量,同时阐明每年还有大量的竹林碳转移到竹材产品碳库中长期保存,从多个角度证实中国竹林是一个巨大的碳汇。

周国模率领的研究团队还创建了多尺度地面、遥感联合监测技术体系,实现竹林碳时空动态的快速准确测算。构建出竹子异速生长和二元Weibull分布模型,实现竹林碳储量的精准测算和任意尺度转换;耦合地面模型和遥感信息,发明“三阶”竹林信息自动识别和冠层参数碳同化反演方法,实现竹林碳储量空间分异信息的快速准确提取和增汇潜力的准确辨识。。他们还研发了竹林增碳减排稳碳协同的四大关键技术,显著提升竹林净碳汇能力。基于竹林结构优化与土壤碳平衡调节,研发出地上增汇地下减排双向调控材料与技术,发现竹林植硅体碳积累特征和长期稳碳机制,研发了硅肥和富硅生物质复合稳碳技术,使竹林植被固碳能力、封存有机碳能力显著提高,而竹林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得到明显抑制。

此外,研究团队还突破竹林碳汇计量方法和特征参数缺失的难题,研发出5项国家、国际标准的竹林碳汇项目方法学,填补了国内外空白。解决了竹林碳汇进入国内、国际碳减排市场的技术瓶颈。

近几年,周国模率领的研究团队特别注重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竹林固碳减排综合经营技术”被国家发改委列入国家重点推广低碳技术,已在浙、闽、川等竹子重点分布区推广竹林提质增汇减排综合经营技术;2015年,在湖北通山实施了全国首个CCER毛竹造林碳汇项目,产生19.4万吨核证减排量,已通过国家发改委备案;在浙江安吉、景宁、诸暨、遂昌、临安等5县市帮助广大竹农开发CCER竹林经营碳汇项目30多万亩,可以产生核证减排量约430万吨。

同时,促使临安市、安吉县成为全国首个碳汇林业实验区和全球首个竹林碳汇试验示范区,实现碳汇交易;在浙江省临安市营建的全国第一个毛竹碳汇林项目,通过计量监测,其碳信用额已被阿里巴巴集团认购;形成了一套科学规范、管控严格、简单易行的农户森林经营碳汇交易体系,开创了购买农民森林经营碳汇、实现森林生态服务价值化和市场化的新模式……竹林提质增汇相关技术的研发和运用,为促进广大山区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探索了一条有效路径。

除了为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提供技术支撑外,从2009年开始,周国模连续受邀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与国际竹藤组织、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等单位联合提交了竹子应对气候变化专题技术报告6份,积极分享中国竹林碳汇研究和竹林产业发展的成功案例。这些报告为推动国际社会把竹林纳入森林碳汇减排范畴、开辟并推动我国竹林碳汇产业发展、提高我国林业应对气候变化谈判的主动权发挥了重要作用。周国模通过各种场合向世界传递同样的信息:竹林具有巨大的固碳潜力,提供多样化的竹材产品,吸收低收入群体的就业,可在全球气候变化、绿色发展和减少贫困等方面的挑战中发挥重要作用,毛竹林碳汇研究和应用大有可为。

周国模团队还积极通过国际竹藤组织、联合国气候大会等众多学术舞台,大力宣传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做出的努力、毛竹在固碳方面的独特作用以及我国竹林碳汇研究和实践成果。2012年起,周国模及其团队开始在南美、非洲等地区进行《竹子造林碳汇项目方法学》等竹林碳汇研究成果与技术的推广,并在非洲肯尼亚、埃塞俄比亚等国家开展竹子碳汇造林试点,通过指导这些国家发展竹林碳汇提高当地农户收入,为非洲国家提升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提供中国智慧。他同时积极呼吁:作为“一带一路”竹林资源分布区的国家,可以分享中国在竹林研究方面的技术与成果,促进其共同发展。

据介绍,周国模主持的《竹林生态系统碳汇监测与增汇减排关键技术及应用》研究项目团队,累计发表学术论文277篇(其中:SCI收录106篇,累计IF=242.8;一级期刊81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3件,软件著作权16项,出版了《竹林生态系统中碳的固定与转化》、《竹林生态系统碳汇计测与增汇技术》、《竹林碳汇项目开发与实践》、《竹材产品碳储量与碳足迹研究》、《竹林生态系统能量和水分平衡与碳通量特征》等学术专著,在联合国气候大会上与合作单位共同提交竹子应对气候变化技术报告6份。项目技术已在浙、皖、闽、赣等竹子重点分布区大面积推广,年均产生减排量150多万tCO2-e,可以进一步开发成CCER竹林碳汇项目,为社会经济发展创造出巨大的减排空间,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

http://zj.people.com.cn/n2/2018/0108/c370990-31118577.html   人民网:2018.1.9
 

COPYRIGHT©2011浙江农林大学 WWW.ZAFU.EDU.CN 学校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武肃街666号 邮编:311300 电话:0571-63732700
 浙ICP备11046845号-1 浙公网安备330185020011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