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线投稿

农林要闻

  • 校内新闻热线:9291819

首页 - 农林要闻 - 正文
【一县一故事】校地合力促产业发展的遂昌样板
【发布日期: 2019-01-06】 【来源: 】 【作者:】 【编辑:尧甜】 【点击量:

放眼浙西南,有一片一望无边、郁郁苍苍的林海在那里安然矗立,这片林海叫做遂昌。如今的遂昌,森林茂密,景色宜人,环境优美,生态化建设和特色产业发展快速。在这片林海蓬勃发展的背后,正是代代浙农林大人,前赴后继、不畏艰苦的投入与奉献。

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浙江农林大学不断向这片绿海输送人才,以潘金贵、葛学斌、张晓强、廖为义、傅秋华、邱永华、卢晓明、倪海波、童根生等为代表的优秀校友在遂昌落地生根,开创性地提出了“保护绿色森林,发展生态产业”的思路和构想,促进了地方林业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与此同时,我校也不遗余力地发挥优势助力当地农林经济发展,校党委书记周国模等校领导多次带队前往遂昌指导校地合作和科技特派员工作,并在2008年与遂昌共同启动法人科技特派员工作。时至今日,我校以科技助力遂昌发展为核心,以生态文明建设为重点,以个人特派员、团队特派员、法人特派员制度为纽带,以项目为载体,以人才为支撑,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与遂昌建立了全方位的合作关系,形成了校地合力促产业发展的遂昌样板。

艰苦开创,他们坚守绿海的向往

在遂昌林业建设的初期,浙江农林大学的校友就充分发扬“坚韧不拔、不断超越”精神,投入这一绿色事业中去。曾在学校任教后回到遂昌工作的廖为义的故事,朴实、平淡却又饱含深情,从他的故事中我们也可以见证林业事业的转折和发展。

(廖为义听取农户意见)

时间来到1986年,廖为义被委派到遂昌县垵口乡工作。当时林业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垵口由于位置偏远,当地居民生活水平低下,主要的经济来源是砍伐树木售卖木材。“要致富就砍树”是当时流行口号和行动。房前屋后,山坡上、道路边都是砍伐的木材,山上也到处在砍树,山坡上都是一个个光秃秃的树桩,触目惊心。这番场景深深触动了廖为义的内心,于是他下定决心要保护好垵口乡这片绿水青山,使它造福子孙后代。

“当时有空就和村民们一起聊天,工作时间就和村民一起上山。”提到如何开展工作,廖为义认为深入群众才能了解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经过一系列的调查并结合垵口乡的现状。廖为义指导当地制定了乡规民约:首先,是划出规定区域进行封山育林,严禁一切砍伐;其次,要求严格遵守木材采伐计划,严禁滥砍滥伐;第三,采伐与造林挂钩,砍多少要造多少等一系列规定。

在廖为义的不懈努力下,垵口乡的生态林业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发展,成为全县的一面旗帜。离开垵口乡后,廖为义在县里多个综合部门工作,直至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岗位,仍然心系林业和生态环境的保护,组织实施了遂昌县东城规划,提出了发展生态工业,建立工业新城和城市新区的概念,拓展了发展的空间,为生态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廖为义的故事,是遂昌地区校友艰苦开创林海的一个缩影。自我校第一批校友毕业以来,便有一大批遂昌校友前赴后继的投入到遂昌林业的建设中。我校首届毕业生、林学1962届校友潘金贵,毕业即回到遂昌投身林业建设,为保护九龙山自然资源,在省林业厅支持下,他争取资金修建了第一条县城到九龙山的道路。为遂昌校友们在林业方面的工作,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林学1994届校友、遂昌林业局高级工程师、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邱永华,长期在基层一线开展实用技术研发与推广,用科技成果服务林业发展,为欠发达山区林农增收、农村致富作出了突出贡献,受到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

科技为媒,他们架起校县合作的桥梁

遂昌有竹林面积35万亩,重点竹区农民的50%以上收入都来自竹山。遂昌林业局竹产业办主任翁益明、林学1990届校友,回忆起早期竹林培育的工作:“由于农民对竹产业的管理、竹林的密度、施肥的方式、产品的调控等方面没有系统化的知识,导致竹产业工作推进起来十分困难”。面对困难,一方面,工作在遂昌林业系统的校友在技术上着手进行改进,另一方面,通过牵线搭桥得到了母校的技术支持。

合作的全面开展是具有历史意义的。在此期间,有一位校友为了遂昌县的林业发展,多次奔波于校县两地,为校县合作的历史增添了一抹靓丽的色彩。他就是傅秋华,从母校引进技术,发展当地林业是傅秋华的初心:“通过发展林业来带动老百姓致富,就是我平生一大快事。”

(傅秋华指导农业技术推广)

经济林1984届的傅秋华,长期从事林业技术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先后担任遂昌县林业局副局长、科技局局长,坚持上课堂、下农户、跑山头,身体力行“现代农民”的角色。1994年,傅秋华代表遂昌林业技术推广站和我校竹类研究所所长方伟在竹产业发展等方面达成合作,随后多次往返学校与遂昌之间,为校县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从1998年,我校和遂昌县合作开展“竹林高效经营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等项目,到2008年校县建立了全方位的合作关系,到如今,遂昌与我校已经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

校地合作的全面推进,少不了傅秋华、翁益明等校友的努力,更离不开林学1985届校友、时任遂昌县委书记葛学斌,林学1996届校友、时任遂昌县长张晓强,林学1984届校友、时任遂昌县委副书记陈元龙等的大力支持,同样也离不开园林1991届校友、遂昌县石练镇党委书记邵小根等的助力,正是在他们共同的关心支持下,我校与遂昌的校地合作工作不断拓展、不断深入。

除了一批批优秀校友牵线搭桥,助力遂昌经济社会发展外,我校的专家教授也为校县合作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先后为遂昌县竹产业、竹炭产业、竹笋加工业、乡村旅游等领域的长足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和政策建议。

竹炭目前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中,是一种新兴产业。对此,拥有大量竹林资源的遂昌县,在发展竹炭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对于竹炭发展,中国工程院院士、我校名誉校长张齐生为遂昌提供了大量宝贵的资料与技术。

“炭是一种非常具有研究前景的材料,历史上多次获得诺贝尔奖。生物质气化后产生的炭,其附加值甚至能够超过可燃气。”张齐生院士和他的研究团队十分重视竹炭的开发利用,多次到遂昌指导竹炭产业发展。在张院士的指导下,遂昌县建立了竹炭博物馆、竹产业院士专家工作站。

在我校众多科技特派员中,严少君于2008年作为个人科技特派员和挂职干部的双重身份派驻遂昌县高坪乡,帮助遂昌县和高坪乡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完成了高坪乡从“杜鹃观花半月游”到“避暑休闲半年游”经营模式的成功转变。经营收入也从2009的不足10万元增加到2012年的近400万元,被誉为“高坪奇迹”。严少君也因此被遂昌人誉为“遂昌农家乐产业总设计师”、“遂昌科技支农突出贡献专家”,留下了一段佳话。

继往开来,乡村振兴的转型发展

校县合作的成功开展,使双方都从中受益良多,合作范围也从科技帮扶到人才助力,再到打造乡村特色文化、开展学生思政实践、合建乡村振兴学校、推进“双百双进”工作等,校县合作全面开花、不断深入。对于遂昌的校友而言更是意义非凡。然而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遂昌的校友们也开始转变方式,用新的发展道路,开辟遂昌这片绿色的林海。

如今的遂昌实现多元化发展,各种具有当地特色的新兴产业如雨后春笋般,在遂昌这片林海中不断冒尖。一如生态旅游、林间经济、新农村建设、高科技农业、电商发展等方面,我校的遂昌校友也在各个领域做出了优异的成绩。

“既来之,则安之。”谈及自己如何面对工作初期的困难,2005届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专业张腾海如是说。大学毕业后,张腾海就来到了遂昌县白马山林场。初来乍到的他对于这篇陌生的土地感到迷茫,语言不通、饮食不习惯。当家乡的朋友来看望时,甚至让他热泪盈眶。然而这些困难并没有难倒他。

在林场两年的工作给予张腾海充分的经验与良好的心态,并且对遂昌县的林业资源有了更深的了解。随后,他开始投身于生态旅游的开发。离开林场后,他来到南尖岩景区工作。由于当地旅游发展刚刚起步,景区的一切都是原始状态,道路设施等都还没有配套,有时还要客串服务员。尤其在2008年,景区遭遇大雪,山路被封,张腾海与同事在海拔1200米的山上驻守一个月,只为守住景区的财产。

无论条件如何艰苦,张腾海以饱含的热情,将所有精力投入到景区建设中,项目的装修、规划亲自监督,力求做到最好。后来,他先后在县旅游局、景区开发建设委员会、城乡办公室任职,最后稳定在遂昌县旅游委员会工作,在景区开发、市场营销、旅游营销等多个方面逐渐打响遂昌旅游品牌,促进旅游产品的畅销,提高遂昌民宿热度,最终提升了遂昌旅游知名度。

如张腾海一般,致力于新兴产业方面的优秀校友,在遂昌还有很多。植物保护2012届陈杨,联合创办了遂昌县创飞植保服务有限公司,公司以无人机统防统治技术服务全县茶叶、蔬菜等种植大户,为遂昌农民提供更加精准、高效、专业的服务。林业经济管理2004届徐誉清,追赶上了时代的潮流,加入到了电商行业中,并成功地创办了一家护肤品公司——朗朗熊。正是这些校友的努力,为遂昌的新兴产业发展注入了活力与生机。

一片林海,三代守望。浙农林大人在遂昌的逐梦史上已经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浙农林大人在遂昌的点点滴滴,完美地诠释了肯干、实干、能干的优良品质。在我校与遂昌合作如此密切的背景下,相信未来将会有更多的农林学子投身遂昌的生态农林建设中去,续写浙农林大人在遂昌的逐梦史!

(一县一故事采访团 胡勰克 郭建辉 新闻中心 尧甜)

COPYRIGHT©2011浙江农林大学 WWW.ZAFU.EDU.CN 学校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武肃街666号 邮编:311300 电话:0571-63732700
 浙ICP备11046845号-1 浙公网安备330185020011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