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线投稿

农林要闻

  • 校内新闻热线:9291819

首页 - 农林要闻 - 正文
【一县一故事】俞慈英:美丽海岛的绿色守护者
【发布日期: 2018-06-13】 【来源: 】 【作者:】 【编辑:陈桂鹏】 【点击量:

林业科研,在很多人眼里意味着日晒雨淋、风餐露宿,而在地形复杂、淡水缺乏、恶劣天气频发的海岛搞林业科研,更是难上加难,需要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和辛劳。我们有这样一位校友,她毕生扎根海岛,致力于海岛林业科研事业,她一贯坚持吃苦在前,勇挑重担,解决了舟山海岛林业生产中一个又一个疑难问题,为地方林业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作出了突出贡献。

她就是我校林学62级校友、舟山市农林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工、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俞慈英。她也是浙江省第八、九届政协委员,舟山市第三、四届政协常委,连任两届舟山市人民政府经济建设咨询委员会委员。即使在退休以后,她依然执念理想、不忘初心,在科研的道路上不停奔跑,冲向一个又一个高峰,成为了业内的知名专家。

笃定初心,坚定绿色信仰

受父亲的影响,俞慈英从小就爱好读书,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1962年,俞慈英考入天目林学院(浙江农林大学前身)林学专业,从此,便与林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俞慈英在大学里潜心学习专业知识,深深体会到探索大自然植物奥秘的乐趣,俞慈英乐在其中,不放弃每一个学习的好机会。林学专业经常需要到一些地势险峻的山林去采集标本,老师一般都会带男生同去,俞慈英认为这是学习的好机会,便向老师毛遂自荐,经常要求老师能带上自己。有一次野外实习,为采集植物标本,她甚至一度迷失在深山老林之中而不自知,所幸最后有惊无险。

有一次,她在天目山参加实践学习现场考试,考试方式是辨认植物。俞慈英在100种中辨认出98种,为全班最好,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称赞,这大大地激发了她学好专业知识的兴趣。从此,俞慈英更加如饥似渴地学好各门功课,为以后从事林业科研工作夯实了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

“我是那种开始了就不会轻易放弃的人”俞慈英说到做到,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让她不仅认识林业、喜爱林业,更坚定了扎根林业、为国家林业事业奉献终生的信念。

秉持恒心,终将海岛变绿园

大学毕业后,俞慈英几经辗转来到舟山市林科所。舟山地处海岛,滨海涂地面积大、含盐量高,常年风大,树木难以成活,因此当时舟山海岛的滨海涂地几乎都是不毛之地。俞慈英了解情况后,立志要发挥所学改变舟山海涂的绿化面貌。1981年,她向市科委争取到“舟山海涂绿化树种调查及引种试验”课题,经过反复试验,最终确定了木麻黄、绒毛白蜡等13个耐盐树种为沿海防护林和盐碱地绿化的首选树种,大幅度提高了海涂绿化造林成效,解决了舟山海涂绿化和防护林建设的树种选择问题。

(俞慈英在开展树木研究)

俞慈英发现舟山树种单一,多是松类树种,病虫害容易爆发,生态系统功能衰退。为解决舟山的绿化树种单一问题,她先后主持完成了“铅笔柏、秃杉等树种海岛适应性试验”、“舟山海岛防护林研究”、“浙江省地市级中心苗圃改扩建工程”和“浙江省林木良种基地改扩建工程”等多个林木引种驯化研究和林木种苗基地建设项目。

1990年,她又争取到了部省联合投资项目“舟山海岛引种驯化树木园的营建及树木引种驯化试验研究”,在该项目实施的5年时间内,俞慈英带领团队从8个国家和10多个省市引进树种982种,保存712种,建立了我国第一个海岛型树种引种驯化专类园——舟山海岛引种驯化树木园,筛选出一大批能适应舟山海岛生存的优良观赏、经济、用材、珍稀和生态防护树种,为海岛绿化事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被誉为“海岛驯树”第一人。

1972年,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将一株北美红杉树苗赠给中国。北美红杉进入中国后,曾陆续被国内一些城市以扦插、嫁接、组培等无性繁殖方式成功引种。然而,无性繁殖具有插穗种源有限、基因单一、嫁接工序繁琐等缺陷。为了解决北美红杉推广的难题,俞慈英又着手开展北美红杉有性繁殖研究,并成为国内最早通过有性繁殖方式培育北美红杉的人。如今,已在舟山定海建立多个北美红杉片林基地,并在青岛、徐州、温州等地区建立红杉试验点15个,北美红杉的海岛引种也初步获得了成功。

她的多个课题成果获得了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个人也先后荣获省首届先进女科技工作者、舟山市科技创新奖、舟山市有突出贡献专业人才、舟山市拔尖人才、民革浙江省骄傲人物、舟山市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

壮心不已,科研之路再攀高峰

普陀鹅耳枥是桦木科鹅耳枥属落叶乔木,现仅在佛顶山慧济寺西侧幸存1株原生母树。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已将该树种列为“严重濒危灭绝(CR)”等级,1999年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为了拯救这一濒临灭绝的树种,2000年,已到法定退休年龄的俞慈英毅然向省科委申请了“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保存技术研究”课题,持续开展普陀鹅耳枥的种实特性和繁育技术研究,采取有性、无性繁育等方法,多措并举,反复试验,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繁育技术。在母校老师的大力支持和热情帮助下,俞慈英繁育的普陀鹅耳枥子代苗木突破万株,为普陀鹅耳枥野外种群扩建、迁地保护和回归自然等方面研究奠定了种苗和技术基础。

2011年,省林业厅野保站“野生植物极小种群保护”工作开始,俞慈英团队获得林业厅的专项补助资金;2012年,她又成功申报了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资金项目“普陀鹅耳枥等珍稀树种保存及开发利用技术应用与推广示范”,年近70的俞慈英全身心投入到项目实施中。随着研究和推广工作的不断深入,普陀鹅耳枥人工种群基地和“专类苗圃”的建设工作得到业内人士的高度关注,“普陀鹅耳枥保护研究”工作也得到相关部门的支持,俞慈英的工作劲头也越来越大。

如今,普陀鹅耳枥人工子代群体规模不断扩大,累计个体数量达4万余株,“地球独子”如今已是儿孙满堂。在此基础上,野外种群重建和迁地保存工作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除在舟山海岛建立了多个人工迁地保存基地外,还通过与植物园等研究机构或高等院校的合作,陆续在江苏、福建、广东等地建立了普陀鹅耳枥大陆迁地保存基地。

(普陀鹅耳枥野外种群基地)

为了让自己的事业后继有人,俞慈英逐渐把项目主持工作交给了年轻人承担。然而,深深热爱科研的俞慈英从没离开过科研基地现场。普陀鹅耳枥回归自然研究已在普陀山逐渐展开,根据项目指标规定,回归面积要达到300亩,这个目标已成为俞慈英要攀登的下一个高峰……

感恩之心,母校是永远的家

俞慈英一再强调自己在科研路上得到过太多人的帮助,特别是对母校,她毫不掩饰自己的感恩之情。黎章矩老师、张若蕙老师、刘洪谔老师……回忆当年老师对自己的教育关怀,俞慈英如数家珍,记忆犹新。

“我是浙农林大人,坚韧不拔、不断超越的学校精神一直激励着我。”俞慈英说,这么多年来,自己能够在林业科研的道路上攻坚克难,拼搏奋进,取得一个又一个突破,是母校的培养让自己永不言弃;当自己的科研遇到困难时,又是母校的老师、校友们给予了莫大的帮助和支持,使她心中念念不忘。10多年前,俞慈英把自己心爱的普陀鹅耳枥、北美红杉等树种提供给母校新校区植物园种植,作为永久的留念。

俞慈英和她的丈夫大学期间是同班同学,毕业后都在农林系统工作,如今儿女也早已成家立业。在外人看来,已经75岁的她早应该离开工作岗位,与家人共享天伦之乐了。但在俞慈英心中,林业科研已成为自己生命中的一部分,每天与绿色植物打交道,不仅能锻炼身体,让身体愈发健康,更能陶冶情操,提升品性。

采访期间,我们跟随俞慈英来到她的家中,大大的阳台上满眼望去全是植物。“这些植物甚至比我儿女还重要”,为了继续普陀鹅耳枥和北美红杉的研究,俞慈英多次拒绝儿子和女儿想要接她过去同住的意愿。

“没有母校就没有我的今天,我的所做所为要对得起母校的教育培养”,俞慈英深有感触地说:“母校是我永远的家”。

(新闻中心 陈桂鹏 学生记者 丁梦星)

COPYRIGHT©2011浙江农林大学 WWW.ZAFU.EDU.CN 学校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武肃街666号 邮编:311300 电话:0571-63732700
 浙ICP备11046845号-1 浙公网安备330185020011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