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线投稿

农林要闻

  • 校内新闻热线:9291819

首页 - 农林要闻 - 正文
【一县一故事】在平湖大地上绽放芳香的农林人
【发布日期: 2018-05-15】 【来源: 】 【作者:】 【编辑:陈桂鹏】 【点击量:

九里湖光九里城,九川环碧霭烟生。

江南水乡平湖,天高云阔,花草葳蕤。平湖位于东海之滨,地处浙江省东北部的杭嘉湖平原腹地,这个生态宜居的田园绿城、创新创业的滨海新城、接轨上海的前沿高地,近年来各方面发展俨然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为顺应世界发展新潮流,深入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有这样一批批农林毕业生,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坚定信念、不懈奋斗,在平湖抛洒汗水、砥砺前行。他们在加快建设富裕美丽、和谐幸福的现代化“金平湖”中现实自己的人生使命和价值。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平湖老百姓的新生活、新幸福,平湖市的新发展、新前进,汇聚了他们的力量。

永葆热情 “三干”品质心系百姓

“农林大学毕业的人就是能吃苦。”回忆起往事,平湖市供销总社书记、主任朱浩如此感叹。1986年9月,朱浩进入浙江林学院(现浙江农林大学)学习;1990年7月,朱浩回到家乡的乡镇、基层去锻炼。28年来,朱浩一直保持着工作干劲,热情丝毫未减,致力于为平湖老百姓服务,为城市的发展服务。朱浩的工作原动力源于母校老师们充满正能量的教育。朱浩说:“学校的‘三干品质(肯干、实干、能干)’已经融入到我的血脉中了,包括我在内的一批又一批毕业生都非常积极主动地到基层打磨自己,倾心地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对社会、对老百姓有意义的事情。”

翻阅匆匆的时光日历,检寻着自己留痕踏雪的足迹,那是一段“透支”的岁月,朱浩坦言,当时不仅学习任务繁重,生活环境也甚是艰苦。冬天下雪,每当回到宿舍时,朱浩全身早已经湿透了,却还要咬咬牙坚持用冷水洗澡。朱浩说,当年在德清林场实习的时光,一幕幕、一页页,现在还历历在目。大清早出门,朱浩就踏上了艰辛的爬山之路,中午12点攀登至山顶,到处找树木锯,把木头锯成木盘,拎一串木头归去。晚上将树头刨平,还要画图纸。毕业实习时,在导师郑勇平老师的带领下,他和5个嘉兴地区的同学来到了嘉兴,与平湖市林科所合作,做关于“平湖林业调查”的课题,课题成果至今仍在被使用。“实习过程中很艰苦,但是郑老师一直鼓励我们,给了我们很多帮助,那一段实习生活真是难以忘怀。”朱浩说。

新时代的万千气象,激荡着每一个梦想;新时代的蓬勃朝气,激励着每一种奋斗。2010年,平湖市农经局38岁的驾驶员李垚一边工作一边刻苦学习,经过3年的拼搏奋斗,还被浙江农民大学经济管理专业录取了。

大学里的宝贵学习时间,给李垚展开了崭新的视野。“我们在农林大学上信息课、物流课,参观临安的山核桃企业、学习现代物流行业的运作。”李垚饶有兴致的分享着大学的精彩时光。

2012年,在李垚的家乡平湖市林埭镇共和村,李垚担任了村党总支书记,并且创办了股份经济合租社,担任股份经济合作社董事长。在那时,村子里的可支配收入非常少。考上大学后,李垚一边耕作一边读大学。丰富的知识储备,开阔的视野,使得李垚书写了共和村的壮丽篇章。村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的6万元增长到现在的130万元左右。不仅如此,在李垚的带领下,共和村的粮食功能区建设按时完成,新建机埠五座,新建、改建瓦管渠道、U型排水沟,还有效地改进了村子农业服务体系。“新时代属于每一个人,每一个人都是新时代的见证者、开创者、建设者。”从补齐村庄的短板到带动村庄致富,农民大学生李垚,始终坚持不断奋斗,不断超越的精神,实现了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林埭镇共和村的新时代”的跨越。

牢记使命 脚踏实地播撒梦想

那是2002年的9月份,园林专业的大一新生高庆来到了正在建设中的浙江农林大学新校区——东湖校区。开学第一天,学校门口的横幅上写着的“今天,我以浙林为荣,明天,浙林以我为荣”,给高庆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一颗“为母校增光添彩”的种子,从那时便埋入高庆成长的岁月之中。

作为一个农村的孩子,高庆天性中就与树木、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在填报高考志愿时,他毫不犹豫的选择了浙江农林大学。建设中的校园,即便土地泥泞,躲雨的亭子没有顶,却也给他留下山清水秀、原生态的好印象。一年后,图书馆建设完毕,成了高庆自习的好去处。高庆说:“母校的学生都很好学,图书馆常常占不到位置。”

学生时代留给高庆最为深刻的记忆是一次去临安顺溪的实习。学习园林树木学,要从自然中感受生命的律动。每天到山上去采标本,辨析植物的种类。在采标本的过程中,经常有调皮的同学们把树枝的树皮剥掉,仅留木芯给老师辨认。王小德老师依然能对答如流。“我们的王老师水平很高,他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影响,现在在工作中,很多大学学到的知识,我还能应用起来。”高庆如是说。

美化城市、绿化城市,改善平湖老百姓的生活质量,提升城市品质,对平湖市农经局的站长,高级工程师宋仿根来说,也是永恒的使命。

1987年,宋仿根进入浙江农林大学,学习林学专业。91年毕业后,他进入平湖市农林局林业工作站工作。从农林局林业工作站到农经局,28年来,宋仿根时时听从平湖市老百姓的召唤,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在母校学到的知识能在我的工作中得到应用,我能够学以致用。”宋仿根如是说。他积极组织实施平原绿化、林业产业、省森林城市创建等工作,通过广泛宣传,层层发动,提高了广大群众的绿化意识和生态意识。此外,他协调各镇街道、相关部门分工负责,齐心合力,开展植树造林,加快推进了通道、村庄、林网和小城镇绿化,改善城乡生态环境,推进森林平湖建设。

根据平湖市林果产业现状,宋仿根组织调研,分析问题,优化布局,开展浙江农林大学、省农科院、上海农科院等院地合作,加快引进推广“三新新技术”,提升栽培管理水平,实施标准化生产,林果面积达到22000余亩,一产年产值达1.2亿元,优化了农业产业结构,提高了土地单位产出率,增加了农民收入,幸福了农民生活。

不忘“农林人”的职责使命,情系绿色家园,毕业于浙江农林大学的“城市建设者们”,在平湖大地上播撒的梦想种子,正在开花结果......

紧贴大地 “草根”创业振兴乡村

有人的梦想在城市,有人的志向在田野。浙江农林大学毕业的平湖创业者们,他们始终紧贴泥土,俯首在平湖大地上追寻;他们始终与农民同呼吸,与老百姓共发展。

“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实现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浙江农民大学毕业生张永平通过提升自己,努力建设让家乡老百姓满意的美丽乡村。

30年来张永平一直在乍浦镇的田地里瞭望。自1986年初中毕业,张永平一直从事农业生产。在2008年3月,他发起并且成立了嘉兴市乍浦镇惠农粮油专业社。在担任合作社理事长后,为了更好的提升自己,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服务,他于2010年至2012年在浙江农民大学经济管理专业学习。一份耕耘,一份收获。通过三年的学习,一些经济管理的知识在张永平的工作上得到了更好的贯彻。将学到的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张永平取得了累累硕果,并先后获得2011年度嘉兴市“南湖百杰”暨新农村建设人才、2012年度嘉兴市乍浦港区创业之星等荣誉称号,2017年全国农业劳动模范称号。

与草木为友、与土壤相亲、对农民关心。在田地里成长起来的85后新农人汪恩峰,把对土地对农业的感情,投注到对农民、老百姓的幸福生活上。2004年,18岁的汪恩峰在祖辈传承下来的海岛创业精神的影响下,他走进漩门二期围垦区创办了漩门湾果蔬专业合作社,并将此作为学习和创业的平台。后来,他进入浙江农林大学园林专业进一步学习农业养殖技术,并与浙江农林大学教授们建立了合作关系,他们研究了盐碱地改良项目,大大降低了土壤种植的失误率。他还眼光独到,在招商引资政策下,在平湖创立“韩情”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优良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加上独特微妙的果茶口感,产品荣获国际森林博览会金奖、浙江省农博会金奖和嘉兴农博会金奖等,公司经营的风生水起。公司成立不到三年,员工总人数不到30人,流水线一线工人才四五个,却创造了 3500多万的财富!

无论是在田地里,还是的商业场中,汪恩峰始终保持着对农事的“犀利”和对农民的关切。汪恩峰想,光自己富起来了远远是不够的,还得带动农民们一起致富!

在公司成立不到三年时,汪恩峰做了一个重大的决定:创立华祥福现代农业“星创天地”。在这个基地里,他鼓励大学生创业和科技特派员前来调查,给大学生、科技特派员、科研工作者、一些小型的农业创业企业提供土地要素和创客空间。在新创天地建立农创园,汪恩峰大力支持提供大学生创业,为母校有意向创业的学生提供5年的免租金。此外,还成立了1000万的新创天地创业基金,对大学生的产业进行投资支持,提供保姆式的服务,如财务管理、创立公司、技术支持等...... “在创业初期,收入还比较低。我们尽自己所能为学弟学妹们提供支持。因为我们发展围绕农业,我们对学校充满了感情,我们希望以后加强校企合作,欢迎学弟学妹们来新创天地创业!”

悠悠岁月长,灼灼桃李香,平湖大地处处都有浙江农林大学校友们“撸起袖子加油干”的火热场景。他们都是平湖发展过程中最清晰、最坚定、最真诚的参与者与建设者。有他们在,才有了更为强大的进发向上的力量。在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前进道路上,他们与平湖百姓一直相拥。作物有根深深地扎在泥土里,而他们的根,紧紧地扎在老百姓的身上,在平湖的大地上绽放着农林特色的芳香。

(新闻中心 李广平 学生记者 陈帆 俞洁)

COPYRIGHT©2011浙江农林大学 WWW.ZAFU.EDU.CN 学校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武肃街666号 邮编:311300 电话:0571-63732700
 浙ICP备11046845号-1 浙公网安备33018502001115号